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默達
“黃底黑字加粗做標題,好似廣告牌上刷油漆;配上抓人耳朵的爛大街的背景音樂,宛若置身于商場或夜店;加上一句沒有觀點的采訪和滿是‘槽點’的簡介,就構成了一則不超過20秒的消息。”這類視頻被戲稱為“新黃色新聞”,大量充斥短視頻平臺,并開始出現向機構媒體蔓延的趨勢,引發(fā)廣泛關注。
“黃色新聞”是19世紀后期美國新聞報道的一種取向,強調感性化報道,突出娛樂性,相應削減了傳統(tǒng)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和嚴肅性。而今天我們討論“新黃色新聞”,更多聚焦于其內容和價值是否正在變得無聊、空泛,是否丟失了新聞報道所應該恪守的專業(yè)性。
需要承認的一點是,此類短視頻的確滿足了部分受眾的需求。淺層次的是打發(fā)時間的需要:公眾的上網時長不斷增加,既有的新聞生產模式有其局限,大量空白有待填充。深層次的是情感需求:聚焦普通人生活,充分調動情緒,鼓勵用戶生產,帶來更強的參與感?!叭巳私钥墒侵鹘恰保部煽醋鍪且环N自我實現。
而客觀來看,“新黃色新聞”的泛濫必然影響觀感,破壞受眾體驗。惹人煩躁的不是黃底黑字,畢竟不能否定剪輯軟件自帶字體的便捷性,而是任何視頻刷上了黃底黑字都自稱“新聞”;讓人失望的不是“追求流量”,更是部分機構媒體盲目模仿?!靶曼S色新聞”風氣不可長,媒體界須引以為戒:當對速度的追求壓倒了對信源的關注,當標題的驚悚蓋過了內容的翔實,當跟風轉載擠壓了自采原創(chuàng)的生存空間,極易形成工作思維的惰性。長此以往,其生產力恐怕連所謂的原創(chuàng)“熱榜”都擠不上。
“新黃色新聞”雖掛著新聞的名頭,但它并不具備基本的新聞性,充其量是一種短平快的資訊。我們常常將用戶可以即時獲得并利用的各類信息叫做資訊,它隨著用戶需求的多樣化而細分市場。但新聞這樣一種具有明確時效性和公共價值的寫作形式,須遵循其內在的規(guī)范和邏輯,不能一味跟著市場走。對抗新聞報道中的“無聊勢力”,要向內發(fā)力、向外生長,用專業(yè)、精彩內容帶來流量,追求“叫好又叫座”。
(文章來源:南方日報)